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1_黄片的视频_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_aaaaaaa一级毛片 -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當前位置:   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 > 南通當地行業新聞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更新時間:2025-02-02 04:37:12 瀏覽次數:2    公司名稱: 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

以下是:CS認證要求有幾家的產品參數
產品參數
產品價格電聯/套
發貨期限當天
供貨總量999
運費說明面議
以下是:CS認證要求有幾家的圖文視頻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 CS認證要求有幾家
CS認證要求有幾家,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專業從事CS認證要求有幾家,聯系人:宋經理,電話:13871607487、18926043348,QQ:2158148601,發貨地:光明新區公明街道風景北路鑫安文化大廈發貨到江蘇省 南通市 崇川區、港閘區、海安市、如東縣、啟東市、如皋市、海門區,以下是CS認證要求有幾家的詳細頁面。 江蘇省,南通市 南通市是歷史文化名城,自五代后周顯德三年建城,至今已有千余年。在中國近代史上,南通創辦了所師范學校、座博物館、所紡織學校、所刺繡學校、所戲劇學校、所特殊學校和所氣象站等諸多,史稱“中國近代城”。南通市是“精神文明南通現象”的發源地,是中國、江蘇省重大精神文明先進典型多的地區,連續五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南通市是中國年度標志城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授予全球“世界長壽之都”。

一分鐘的時間,對于了解我們的CS認證要求有幾家產品來說足夠了。從產品的外觀到內在,從功能到性能,視頻將為您展現產品的每一個細節和特性。


以下是:CS認證要求有幾家的圖文介紹


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備有效的服務體系,打造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服務團隊,為客戶不僅免費設計規劃,提供專業的技術培訓,而且派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安裝 江蘇南通ISO9000認證,做到了上門服務與網絡在線服務相結合,贏得了客戶們的廣泛贊譽,成就了信譽至上、品質優良、服務貼心的品牌服務



環境是指組織運行活動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管理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計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與我們部門/崗位相關的環境因素有:噪音、廢棄零部件、廢棄包裝物、食堂廢棄物、含鉛焊料、廢棄電池、廢棄燈管、309膠、甲苯、水的滴漏、廢油、切削液的滴漏、紙張浪費、電的浪費等方面。 實施ISO14001的意義 一)外部動機 1、來自政府的壓力:各國政府的湖那經立法和執法日趨嚴厲,組織一旦違法或造成環境事故將受到巨額罰款甚至會被迫關門。巴西有一項調查問組織為什么要實施ISO14000,78%的回答是:為了確保遵守 的有關法律法規。我國第四次環保會議提出:2000年之前所有工業組織污染物排放必須達標。"九五"期間將新增200多項標準,除濃度控制外,增加了總量控制,變單因子收費為多因子收費,排污收費也將高于治理成本,組織與其被動守法不如主動進行環境管理。 2、社區居民的壓力:廣東某化工公司不斷受到周圍居民的投訴,抱怨其排放惡臭氣體。該公司過去環保狀況不良,但目前已有所改善,他們認為現在造成污染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其他化工廠,通過監測也證實其排放沒有超標,于是該組織為塑造自身良好的環境形象,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環境行為,減少周圍居民的投訴和抱怨,決定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 3、市場的壓力,也是主要動力:市場壓力首先來自于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由于不符合相關 的環保要求或標準,95年外貿損失高達2000億。目前國際貿易中對環保標準包括對ISO14001的要求越來越多,一旦獲取了ISO14001認證就等于取得一張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同時通過獲取ISo14001可提高組織形象,降低環境風險,并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定優勢。 香港某評審機構對中國某水泥廠股票在香港上市提出環境要求,該水泥廠通過ISO14001標準認證后,對其股票上市十分有利。 英國某商團來華考察糖精生產廠,江蘇某組織由于環境管理比較完善,并且申請了ISO14001認證,結果成功的與該商團簽訂了供貨合同。 1998年4月13日"藍色巨人"IBM公司向其遍布世界各地的供應商,發出了950封信函,鼓勵其進行ISO14001注冊,并表示環境管理已被納入對未來供應商的評價標準中,那些進行ISO14001注冊的供應商將被"友好地"對待。 (二)內部效益 1、增強環境意識、促進組織減少污染 通過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使組織對環境保護和環境的內在價值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組織在生產活動和服務中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摸清了組織自身的環境狀況。 2、提高組織的管理水平 ISo14001標準是關于環境管理方面的一個體系不,它是融合世界上許多發達 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經驗于一身,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強的體系標準。做為一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該標準在組織原有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系統的管理機制,這個新的管理機制不但提高環境管理水平,而且還可以促進組織整體管理水平。 (三)掌握環境狀況、節能降耗、降低成本 ISO14001標準要求對組織生產過程進行有效控制,體現清潔生產的思想,從初的設計到終的產品及服務都考慮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排放和對環境因素,并通過設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以及運行控制對重要的環境因素進行控制,可以有效地促進減少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廢舊物資,減少各項環境費用(投資、運行費、陪罰款、排污款)。從而明顯地降低成本,不但獲得環境效益,而且可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四)有利組織良性和長期發展 組織通過ISO14001標準,不但順應國際和國內在環境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受國內外在環保方面的制約,而且可以優先享受國內外在環保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待遇,有效地促進組織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和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也正在考慮對通過ISo14001標準認證的組織在環保貸款、環保產品認證、評選先進單位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ISO27001認證控制要求 文章導讀:表 A.1 控制目標和控制措施 A.5 方針 A.5.1 信息方針 目標:依據業務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管理指導并支 持信息。 A.5.1.1 信 息 方針 文件 信 息 方針 的評審 控制... 表 A.1 控制目標和控制措施 A.5 方針 A.5.1 信息方針 目標:依據業務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管理指導并支持信息。 A.5.1.1 信 息 方針 文件 信 息 方針 的評審 控制措施 信息方針文件應由管理者批準、發布并傳達給所有員工和外部相 關方。 A.5.1.2 控制措施 應按計劃的時間間隔或當重大變化發生時進行信息方針評審,以 確保它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A.6 信息組織 A.6.1 內部組織 目標:在組織內管理信息 A.6.1.1 信息的管 理承諾 信息協調 控制措施 管理者應通過清晰的說明、可證實的承諾、明確的信息職責分配 及確認,來積極支持組織內的。 A.6.1.2 控制措施 信息活動應由來自組織不同部門并具備相關角色和工作職責的 代表進行協調。 A.6.1.3 A.6.1.4 A.6.1.5 信息職責 的分配 信息處理設施 的授權過程 保密性協議 控制措施 所有的信息職責應予以清晰地定義。 控制措施 新信息處理設施應定義和實施一個管理授權過程。 控制措施 應識別并定期評審反映組織信息保護需要的保密性或不泄露協議的 要求。 A.6.1.6 A.6.1.7 A.6.1.8 與政府部門的 聯系 與特定利益團 體的聯系 信息的獨 立評審 控制措施 應保持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適當聯系。 控制措施 應保持與特定利益團體、其他專家組和專業協會的適當聯系。 控制措施 組織管理信息的方法及其實施(例如信息的控制目標、控制 措施、策略、過程和程序)應按計劃的時間間隔進行獨立評審, 當安 全實施發生重大變化時,也要進行獨立評審。 A.6.2 外部各方 目標:保持組織的被外部各方訪問、處理、管理或與外部進行通信的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 A.6.2.1 與外部 各方相 關風險的識別 處理與顧客有 關的問題 控制措施 應識別涉及外部各方業務過程中組織的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風險, 并在允許訪問前實施適當的控制措施。 A.6.2.2 控制措施 應在允許顧客訪問組織信息或資產之前處理所有確定的要求。 A.6.2.3 處理第三方協 議中的問 題 控制措施 涉及訪問、處理或管理組織的信息或信息處理設施以及與之通信的第 三方協議,或在信息處理設施中增加產品或服務的第三方協議, 應涵 蓋所有相關的要求。 A.7 資產管理 A.7.1 對資產負責 目標:實現和保持對組織資產的適當保護。 A.7.1.1 A.7.1.2 資產清單 資產責任人 控制措施 應清晰的識別所有資產,編制并維護所有重要資產的清單。 控制措施 與信息處理設施有關的所有信息和資產應由組織的指定部門或人員 1 承擔責任 。 A.7.1.3 資 產 的 合 格 使 控制措施 用 與信息處理設施有關的信息和資產使用允許規則應被確定、形成文件 并加以實施。 A.7.2 信息分類 目標:確保信息受到適當級別的保護。 A.7.2.1 A.7.2.2 分類指南 信息的標記和 處理 控制措施 信息應按照它對組織的價值、法律要求、敏感性和關鍵性予以分類。 控制措施 應按照組織所采納的分類機制建立和實施一組合適的信息標記和處 理程序。 A.8 人力資源 2 A.8.1 任用 之前 目標:確保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理解其職責、考慮對其承擔的角色是適合的,以降 低設 施被竊、欺詐和誤用的風險。 A.8.1.1 角色和職責 控制措施 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的角色和職責應按照組織的信息 方針定義并形成文件。 A.8.1.2 審查 控制措施 關于所有任用的候選者、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的背景驗證檢查應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和對應的業務要求、被訪問信息的 類別 和察覺的風險來執行。 A.8.1.3 任用條款和條 件 控制措施 作為他們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應同意 并簽署他們的任用合同的條款和條件,這些條款和條件要聲明他 們和 組織的信息職責。 A.8.2 任用中 目標:確保所有的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知悉信息威脅和利害關系、他們的職責和義 務、并準備好在其 正常工作過程中支持組織的方針,以減少人為過失的風險。 1 解釋:術語“責任人”是被認可,具有控制生產、開發、保持、使用和資產的個人或實體。術語“責 任人”不指實際上對資產具 有財產權的人。 2 解釋:這里的“任用”意指以下不同的情形:人員任用(暫時的或長期的) 、工作角色的指定、工作角色 的變化 、合同的分配及所有這些安排的終止。 A.8.2.1 管理職責 控制措施 管理者應要求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按照組織已建立的方針 策略和程序對盡心盡力。 A.8.2.2 信息意識、 控制措施 教育和培訓 組織的所有雇員,適當時,包括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應受到與 其工作職能相關的適當 的意識培訓和組織方針策略及程序的定期更 新培訓。 紀律處理過程 A.8.2.3 控制措施 對于違規的雇員,應有一個正式的紀律處理過程。 A.8.3 任用的終止或變化 目標:確保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以一個規范的方式退出一個組織或改變其任用關系。 A.8.3.1 A.8.3.2 終止職責 資產的歸還 控制措施 任用終止或任用變化的職責應清晰的定義和分配。 控制措施 所有的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在終止任用、合同或協議時, 應歸還他們使用的所有組織資產。 A.8.3.3 撤銷訪問權 控制措施 所有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對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訪問權 應在任用、合同或協議終止時刪除,或在變化時調整。 A.9 物理和環境 A.9.1 區域 目標:防止對組織場所和信息的未授權物理訪問、損壞和干擾。 A.9.1.1 物理邊界 控制措施 應使用邊界 (諸如墻、 卡控制的入口或有人管理的接待臺等屏障) 來保護包含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區域。 A.9.1.2 物理入口控制 控制措施 區域應由適合的入口控制所保護,以確保只有授權的人員才允許 訪問。 A.9.1.3 辦公室、 房間和 控制措施 設 施 的 安 全 保 應為辦公室、房間和設施設計并采取物理措施。 護 外部和環境威 脅的防 護 在區域工 作 A.9.1.4 控制措施 為防止火災、洪水、地震、爆炸、社會動蕩和其他形式的自然或人為 災難引起的破壞,應設計和采取物理保護措施。 A.9.1.5 A.9.1.6 控制措施 應設計和運用用于區域工作的物理保護和指南。 公共訪問、 交接 控制措施 區 訪問點(例如交接區)和未授權人員可進入辦公場所的其他點應加以 控制,如果可能,要與信息 處理設施隔離,以避免未授權訪問。 A.9.2 設備 目標:防止資產的丟失、損壞、失竊或危及資產以及組織活動的中斷。 A.9.2.1 設備安置和保 護 控制措施 應安置或保護設備,以減少由環境威脅和危險所造成的各種風險以及 未授權訪問的機會。 A.9.2.2 支持性設施 控制措施 應保護設備使其免于由支持性設施的失效而引起的電源故障和其他 中斷。 A.9.2.3 布纜 控制措施 應保證傳輸數據或支持信息服務的電源布纜和通信布纜免受竊聽或 損壞。 A.9.2.4 A.9.2.5 設備維護 控制措施 設備應予以正確地維護,以確保其持續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組 織 場 所 外 的 控制措施 設備 應對組織場所的設備采取措施,要考慮工作在組織場所以外的不 同風險。 設備的 處 置或再利用 資產的移動 A.9.2.6 控制措施 包含儲存介質的設備的所有項目應進行檢查,以確保在銷毀之前,任 何敏感信息和注冊軟件已被刪除或重寫。 A.9.2.7 控制措施 設備、信息或軟件在授權之前不應帶出組織場所。 A.10 通信和操作管理 A.10.1 操作程序和職責 目標:確保正確、的操作信息處理設施。 A.10.1.1 A.10.1.2 A.10.1.3 文件化 的操作 程序 變更管理 責任分割 控制措施 操作程序應形成文件、保持并對所有需要的用戶可用。 控制措施 對信息處理設施和系統的變更應加以控制。 控制措施 各類責任及職責范圍應加以分割,以降低未授權或無意識的修改或者 不當使用組織資產的機會。 A.10.1.4 開發、測試和 運行設施分離 控制措施 開發、測試和運行設施應分離,以減少未授權訪問或改變運行系統的 風險。 A.10.2 第三方服務交付管理 目標:實施和保持符合第三方服務交付協議的信息和服務交付的適當水準。 A.10.2.1 服務交付 控制措施 應確保第三方實施、運行和保持包含在第三方服務交付協議中的 控制措施、服務定義和交付水準。 A.10.2.2 第三方服務的 監視和評審 第三方服務的 變更管理 控制措施 應定期監視和評審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務、報告和記錄,審核也應定期 執行。 A.10.2.3 控制措施 應管理服務提供的變更,包括保持和改進現有的信息方針策略、 程序和控制措施,要考慮業務系統和涉及過程的關鍵程度及風險 的再 評估。 A.10.3 系統規劃和驗收 目標:將系統失效的風險降至小。 A.10.3.1 容量管理 控制措施 資源的使用應加以監視、調整,并應作出對于未來容量要求的預測, 以確保擁有所需的系統性能。 A.10.3.2 系統驗收 控制措施 應建立對新信息系統、升級及新版本的驗收準則,并且在開發中和驗 收前對系統進行適當的測試。 A.10.4 防范惡意和移動代碼 目標:保護軟件和信息的完整性。 A.10.4.1 控制惡意代碼 控制措施 應實施惡意代碼的監測、和恢復的控制措施,以及適當的提高用 戶意識的程序。 A.10.4.2 控制移動代碼 控制措施 當授權使用移動代碼時,其配置應確保授權的移動代碼按照清晰定義 的策略運行,應阻止執行未授權的移動代碼。 A.10.5 備份 目標:保持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完整性及可用性。 A.10.5.1 信息備份 控制措施 應按照已設的備份策略,定期備份和測試信息和軟件。 A.10.6 網絡管理 目標:確保網絡中信息的性并保護支持性的基礎設 施。 A.10.6.1 網絡控制 控制措施 應充分管理和控制網絡,以防止威脅的發生,維護系統和使用網絡的 應用程序的,包括傳輸中的信息。 A.10.6.2 網絡服務的安 全 控制措施 特性、服務級別以及所有網絡服務的管理要求應予以確定并包括 在所有網絡服務協議中,無論這些服務是由內部提供的還是外包 的。 A.10.7 介質處置 目標:防止資產遭受未授權泄露、修改、移動或銷毀以及業務活動的中斷。 A.10.7.1 A.10.7.2 A.10.7.3 可移動 介質的 管理 介質的處置 信息處理程序 控制措施 應有適當的可移動介質的管理程序。 控制措施 不再需要的介質,應使用正式的程序可靠并地處置。 控制措施 應建立信息的處理及存儲程序,以防止信息的未授權的泄漏或不當使 用。 A.10.7.4 系統文件 控制措施 應保護系統文件以防止未授權的訪問。 A.10.8 信息的交換 目標:保持組織內信息和軟件交換及與外部組織信息和軟件交換的。 A.10.8.1 信息交換策略 和程序 控制措施 應有正式的交換策略、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護通過使用各種類型通 信設施的信息交換。 A.10.8.2 A.10.8.3 交換協議 運輸中的物理 介質 電子消息發送 業務信息系統 控制措施 應建立組織與外部團體交換信息和軟件的協議。 控制措施 包含信息的介質在組織的物理邊界以外運送時,應防止未授權的訪 問、不當使用或毀壞。 A.10.8.4 A.10.8.5 控制措施 包含在電子消息發送中的信息應給予適當的保護。 控制措施 應建立并實施策略和程序,以保護與業務信息系統互聯相關的信息。 A.10.9 電子商務服務 目標:確保電子商務服務的及其使用。 A.10.9.1 電子商務 控制措施 包含在使用公共網絡的電子商務中的信息應受保護,以防止欺詐活 動、合同爭議和未授權的泄露和修改。 A.10.9.2 在線交易 控制措施 包含在在線交易中的信息應受保護,以防止不完全傳輸、錯誤路由、 未授權的消息篡改、未授權的泄露、未授權的消息復制或重放。 A.10.9.3 公共可用信息 控制措施 在公共可用系統中可用信息的完整性應受保護,以防止未授權的修 改。 A.10.10 監視 目標:檢測未經授權的信息處理活動。 A.10.10.1 審核日志 控制措施 應產生記錄用戶活動、異常和信息事態的審核日志,并要保持一 個已設的周期以支持將來的調查和訪問控制監視。 A.10.10.2 A.10.10.3 監視系統的使 用 日志信息的保 護 管理員和操作 員日志 故障日志 時鐘同步 控制措施 應建立信息處理設施的監視使用程序,監視活動的結果要經常評審。 控制措施 記錄日志的設施和日志信息應加以保護,以防止篡改和未授權的訪 問。 A.10.10.4 A.10.10.5 A.10.10.6 控制措施 系統管理員和系統操作員活動應記入日志。 控制措施 故障應被記錄、分析,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控制措施 一個組織或域內的所有相關信息處理設施的時鐘應使用已設的 時間源進行同步。 A.11 訪問控制 A.11.1 訪問控制的業務要求 目標:控制對信息的訪問。 A.11.1.1 訪問控制策略 控制措施 訪問控制策略應建立、形成文件,并基于業務和訪問的要求進行 評審。 A.11.2 用戶訪問管理 目標:確保授權用戶訪問信息系統,并防止未授權的訪問。 A.11.2.1 用戶注冊 控制措施 應有正式的用戶注冊及注銷程序,來授權和撤銷對所有信息系統及服 務的訪問。 A.11.2.2 A.11.2.3 A.11.2.4 特殊權限管理 用戶口令管理 用戶訪問權的 復查 控制措施 應限制和控制特殊權限的分配及使用。 控制措施 應通過正式的管理過程控制口令的分配。 控制措施 管理者應定期使用正式過程對用戶的訪問權進行復查。 A.11.3 用戶職責 目標:防止未授權用戶對信息和信息處理設施的訪問、危害或竊取。 A.11.3.1 A.11.3.2 A.11.3.3 口令使用 無人 值守的用 戶設備 清空桌面和屏 幕策略 控制措施 應要求用戶在選擇及使用口令時,遵循良好的習慣。 控制措施 用戶應確保無人值守的用戶設備有適當的保護。 控制措施 應采取清空桌面上文件、可移動存儲介質的策略和清空信息處理設施 屏幕的策略。 A.11.4 網絡訪問控制 目標:防止對網絡服務的未授權訪問。 A.11.4.1 A.11.4.2 A.11.4.3 A.11.4.4 A.11.4.5 A.11.4.6 使用網絡 服務 的策略 外部連接的用 戶鑒別 網絡上的設備 標識 遠程診斷和配 置端口的保護 網絡隔離 網絡連接控制 控制措施 用戶應僅能訪問已獲專門授權使用的服務。 控制措施 應使用適當的鑒別方法以控制遠程用戶的訪問。 控制措施 應考慮自動設備標識,將其作為鑒別特定位置和設備連接的方法。 控制措施 對于診斷和配置端口的物理和邏輯訪問應加以控制。 控制措施 應在網絡中隔離信息服務、用戶及信息系統。 控制措施 對于共享的網絡,特別是越過組織邊界的網絡,用戶的聯網能力應按 照訪問控制策略和業務應用要求加以限制(見 11.1)。 A.11.4.7 網絡路由控制 控制措施 應在網絡中實施路由控制,以確保計算機連接和信息流不違反業務應 用的訪問控制策略。 A.11.5 操作系統訪問控制 目標:防止對操作系統的未授權訪問。 A.11.5.1 A.11.5.2 登錄程序 用戶標識和鑒 別 控制措施 訪問操作系統應通過登錄程序加以控制。 控制措施 所有用戶應有 的、 其個人使用的標識符(用戶 ID),應選擇 一種適當的鑒別技術證實用戶所宣稱的身份。 A.11.5.3 A.11.5.4 口令管理系統 系統實用工具 的使用 會話超時 聯機時間的限 定 控制措施 口令管理系統應是交互式的,并應確保優質的口令。 控制措施 可能超越系統和應用程序控制的實用工具的使用應加以限制并嚴格 控制。 A.11.5.5 A.11.5.6 控制措施 不活動會話應在一個設定的休止期后關閉。 控制措施 應使用聯機時間的限制,為高風險應用程序提供額外的。 A.11.6 應用和信息訪問控制 目標:防止對應用系統中信息的未授權訪問。 A.11.6.1 信息訪問限制 控制措施 用戶和支持人員對信息和應用系統功能的訪問應依照已確定的訪問 控制策略加以限制。 A.11.6.2 敏感系統隔離 控制措施 敏感系統應有專用的(隔離的)運算環境。 A.11.7 移動計算和遠程工作 目標:確保使用可移動計算和遠程工作設施時的信息。 A.11.7.1 移動計算和通 信 遠程工作 控制措施 應有正式策略并且采用適當的措施,以防范使用移動計算和通信 設施時所造成的風險。 A.11.7.2 控制措施 應為遠程工作活動開發和實施策略、操作計劃和程序。 A.12 信息系統獲取、開發和維護 A.12.1 信息系統的要求 目標:確保是信息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A.12.1.1 要 求分析 和說明 控制措施 在新的信息系統或增強已有信息系統的業務要求陳述中,應規定對安 全控制措施的要求。 A.12.2 應用中的正確處理 目標:防止應用系統中的信息的錯誤、遺失、未授權的修改及誤用。 A.12.2.1 A.12.2.2 輸入數據驗證 內部處理的控 制 消息完整性 控制措施 輸入應用系統的數據應加以驗證,以確保數據是正確且恰當的。 控制措施 驗證檢查應整合到應用中,以檢查由于處理的錯誤或故意的行為造成 的信息的訛誤。 A.12.2.3 控制措施 應用中的確保真實性和保護消息完整性的要求應得到識別,適當的控 制措施也應得到識別并實施。 A.12.2.4 輸出數據驗證 控制措施 從應用系統輸出的數據應加以驗證,以確保對所存儲信息的處理是正 確的且適于環境的。 A.12.3 密碼控制 目標:通過密碼方法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或完整性。 A.12.3.1 A.12.3.2 使用密碼控制 的策略 密鑰管理 控制措施 應開發和實施使用密碼控制措施來保護信息的策略。 控制措施 應有密鑰管理以支持組織使用密碼技術。 A.12.4 系統文件的 目標:確保系統文件的 A.12.4.1 A.12.4.2 A.12.4.3 運行軟件的控 制 系統測試數據 的保護 控制措施 應有程序來控制在運行系統上安裝軟件。 控制措施 測試數據應認真地加以選擇、保護和控制。 對 程 序 源 代 碼 控制措施 的訪問控制 應限制訪問程序源代碼。 A.12.5 開發和支持過程中的 目標:維護應用系統軟件和信 息的。 A.12.5.1 變更控制程序 控制措施 應使用正式的變更控制程序控制變更的實施。 A.12.5.2 操作系統變更 后應用的技術 評審 軟件包變更的 限制 信息泄露 外包軟件開發 控制措施 當操作系統發生變更后,應對業務的關鍵應用進行評審和測試,以確 保對組織的運行和沒有負面影響。 A.12.5.3 控制措施 應對軟件包的修改進行勸阻,限制必要的變更,且對所有的變更加以 嚴格控制。 A.12.5.4 A.12.5.5 控制措施 應防止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控制措施 組織應管理和監視外包軟件的開發。 A.12.6 技術脆弱性管理 目標:降低利用公布的技術脆弱性導致的風險。 A.12.6.1 技 術 脆 弱 性 的 控制措施 應及時得到現用信 息系統技術脆弱性的信息,評價組織對這些脆弱性 控制 的暴露程度,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來處理相關的風險。 A.13 信息事件管 理 A.13.1 報告信息事態和弱點 目標:確保與信息系統有關的信息事態和弱點能夠以某種方式傳達,以便及時采取糾正措施 。 A.13.1.1 A.13.1.2 報告信息 事態 報告弱點 控制措施 信息事態應該盡可能快地通過適當的管理渠道進行報告。 控制措施 應要求信息系統和服務的所有雇員、承包方人員和第三方人員記錄并 報告他們觀察到的或懷疑的任何系統或服務的弱點。 A.13.2 信息事件和改進的管理 目標:確保采用一致和有效的方法對信息事件進行管理。 A.13.2.1 職責和程序 控制措施 應建立管理職責和程序,以確保能對信息事件做出快速、有效和 有序的響應。 A.13.2.2 A.13.2.3 對信息事 件的總結 證據的收集 控制措施 應有一套機制量化和監視信息事件的類型、數量和代價。 控制措施 當一個信息事件涉及到訴訟(民事的或刑事的),需要進一步對 個人或組織進行起訴時,應收集、保留和呈遞證據,以使證據符 合相 關訴訟管轄權。 A.14 業務連續性管理 A.14.1 業務連續性管理的信息方面 目標:防止業務活動中斷,保護關鍵業務過程免受信息系統重大失誤 或災難的影響,并確保它們的 及時恢復。 A.14.1.1 業務連續性管 理過程中包含 的信息 業務連續性和 風險評估 制定和實施 包 含信息的 連續性計劃 業務連續性計 劃框架 測試、維護和 再評估業務連 續性計劃 控制措施 應為貫穿于組織的業務連續性開發和保持一個管理過程,以解決組織 的業務連續性所需的信息要求。 A.14.1.2 控制措施 應識別能引起業務過程中斷的事態,這種中斷發生的概率和影響,以 及它們對信息所造成的后果。 A.14.1.3 控制措施 應制定和實施計劃來保持或恢復運行,以在關鍵業務過程中斷或失敗 后能夠在要求的水平和時間內確保信息的可用性。 A.14.1.4 控制措施 應保持一個 的業務連續性計劃框架,以確保所有計劃是一致的, 能夠協調地解決信息要求,并為測試和維護確定優先級。 A.14.1.5 控制措施 業務連續性計劃應定期測試和更新,以確保其及時性和有效性。 A.15 符合性 A.15.1 符合法律要求 目標:避免違反任何法律、法令、法規或合同義務,以及任何要求。 A.15.1.1 可用法律的 識 別 控制措施 對每一個信息系統和組織而言,所有相關的法令、法規和合同要求, 以及為滿足這些要求組織所采用的方法,應加以明確地定義、形 成文 件并保持更新。 A.15.1.2 知 識 產 權 (IPR) 保護組織的記 錄 數據保護和個 人信息的隱私 控制措施 應實施適當的程序,以確保在使用具有知識產權的材料和具有所有權 的軟件產品時,符合法律、法規和合同的要求。 A.15.1.3 控制措施 應防止重要的記錄遺失、毀壞和偽造,以滿足法令、法規、合同和業 務的要求。 A.15.1.4 控制措施 應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合同條款的要求,確保數據保護和隱私。 A.15.1.5 A.15.1.6 防止濫用信息 處理設施 密碼控制措施 的規則 控制措施 應禁止用戶使用信息處理設施用于未授權的目的。 控制措施 使用密碼控制措施應遵從相關的協議、法律和法規。 A.15.2 符合策略和標準以及技術符合性 目標:確保系統符合組織的策略及標準。 A.15.2.1 符合策略 和標準 技術符 合性檢 查 控制措施 管理人員應確保在其職責范圍內的所有程序被正確地執行,以確 保符合策略及標準。 A.15.2.2 控制措施 信息系統應被定期檢查是否符合實施標準。 A.15.3 信息系統審核考慮 目標:將信息系統審核過程的有效性 化,干擾小化。 A.15.3.1 信息系統審核 控制措施 信息系統 審核 工具的保護 控 制措施 涉及對運行系統檢查的審核要求和活動,應謹慎地加以規劃并取得批 準,以便小化造成業務過程中斷的風險。 A.15.3.2 控制措施 對于信息系統審核工具的訪問應加以保護,以防止任何可能的濫用或 損害。



1、 符合性   質量體系文件必須做到以下兩個符合性:   (1) 符合企業的質量方針和目標;   (2) 符合所選質量保證模式標準的要求。   這兩個符合性,也是質量體系認證的基本要求。   2、 確定性   在描述任何質量活動過程時,必須使其具有確定性。即何時、何地,由誰,依據什么文件,怎么做及應保留什么記錄等必須加以明確規定,排除人為的隨意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過程的一致性,才能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3、 相容性   各種與質量體系有關的文件之間,應保持良好的相容性,即不僅要協調一致不產生矛盾,而且要各自為實現總目標承擔好相應的任務。從質量策劃開始就應當考慮保持文件的相容性。   4、 可操作性   質量體系文件都必須符合企業的客觀實際,具有可操作性。這是文件得以有效貫徹實施的重要前提。因此,應該做到編寫人員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使用人員及時反饋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盡快改進和完善,確保文件可以操作且行之有效。  5、 系統性   質量體系本應是一個由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構成的有機的整體。而在體系文件編寫的過程中,由于要素及部門人員的分工不同,側重點不同及其局限性,保持全局的系統性較為困難。因此,應該站在系統高度,著重搞清每個程序在體系中的作用,其輸入、輸出與其他程序之間的界面和接口,并施以有效的反饋控制。此外,文件之間的支撐關系必須清晰:質量體系程序要支撐質量手冊,即對質量手冊提出的各種管理要求都有交待、有控制的安排。作業文件也應如此支撐質量體系程序。   6、 簡化   簡化可獲得如下效果:   (1) 節省;   (2) 減少差錯;   (3) 降低人員素質和培訓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員的流動性增加,簡化的效果更明顯。一個簡化的系統(過程)是更為可靠的系統(過程)。   7、 優化   每個程序和過程都應權衡風險、利益和成本,尋找 的折中,從而實現在特定條件下的優化目標。   研究優化,首先要明確目標,然后要搞清約束條件(包括各種可能的負面效應),并找出其間的規律才能尋求 方案。   這種優化的思路和方法應貫穿于文件編寫全過程。在文件實施中要繼續進行動態優化,才能獲得 增值效果。   8、    是質量保證的精髓。在體系文件編寫中,要預先對可能的各影響因素作出有效控制的安排。對質量策劃活動,更應給予特別的關注。還應注意如何發現潛在的不合格因素并施以措施。   9、 獨立性   在關于質量體系評價方面,應貫徹獨立性原則,使評價人員獨立于被評價的活動(即只能評價與自己無責任和利益關聯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公正性。同理,在設計驗證、確認、質量審核、檢驗等活動中,貫徹獨立性原則也是必要的。   10、 區別   在各種管理活動中要反對一刀切,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從問題的重要性和實際情況出發決定對策。如產品質量特性重要度分級、內部審核計劃安排、設備、工裝、檢測設備和計量器具等管理活動中,更宜體現區別對待,分清輕重緩急,以便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需要的方向上去。   11、 閉環   任何管理活動的安排均應善始善終,并按照PDCA循環力求不斷改進。開環意味著管理中斷,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閉環也是檢查質量體系運行是否正常的一個有效方法。在閉環管理中,不斷檢查和評價管理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要求,是至關重要的。如合同管理,應從接受合同前的評審、合同執行中的控制與協調,直到能按質、按期交付實施全過程閉環管理。接口控制不良是造成開環的“常見病”。   12、 制衡   在管理職責方面,從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分配,職責、職權的賦予和相互關系,都應注意到權力的制衡原則,只有權力受到制約,才能避免質量體系過分依賴某一個,才能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保證當偏離質量方針、目標和標準要求時能及時糾正。   有的企業進行機構“改革”,為了強化生產指揮,將采購、檢驗、生產、技術均歸于一統,其結果生產任務、計劃雖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但產品質量卻明顯滑坡。   有些企業沒有獨立的檢驗部門,獨立的質管部門,使得監督、檢驗把關的職能難以實施到位。   13、 補償   所謂補償就是對復雜事物,運用調節的方法來控制其達到規定的要求。例如,在一個復雜的尺寸鏈中,要保證 裝配的封閉環的尺寸精度,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補償環后,通過補償環來調節,從而控制封閉環的精度。在質量管理中,也可以運用這一原理,改善控制的效果。如設備、工裝、檢測設備、計量器具的檢查,校準周期就可作為一個補償環節,通過及時調節周期,可實現更有效而節省的控制。   14、 動態控制   ISO9000標準要求對質量體系實施動態管理。從顧客的質量要求,到體系文件和質量活動都應該著眼于動態控制。   實施動態控制,要求不斷跟蹤情況的變化和運行實施的效果,并及時、準確反饋信息,調整控制的方法和力度,從而保證質量體系具有健壯性,能不斷適應質量體系環境條件的變化,持續有效地運行




點擊查看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的【產品相冊庫】以及我們的【產品視頻庫】

CS認證要求有幾家,博慧達ISO9000認證有限公司為您提供CS認證要求有幾家產品案例,聯系人:宋經理,電話:13871607487、18926043348,QQ:2158148601,發貨地:光明新區公明街道風景北路鑫安文化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