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銅陵回收油漆 VOC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英文縮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指油漆中不形成漆膜而終揮發到大氣中的有機物質。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揮發到空氣當中之后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臭氧,低空臭氧對大氣環境及人體是有害的。 TDI(甲苯二異氰酸脂)銅陵回收油漆涂料 TDI在裝修中主要存在于油漆之中,來源于PU漆固化劑的合成。超出標準的游離TDI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主要是致敏和刺激作用,出現眼睛疼痛、流淚、結膜充血、咳嗽、胸悶、氣急、哮喘、紅色丘疹、斑丘疹、接觸性過敏性等癥狀。 甲醛 甲醛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具有易揮發、毒性高的特點,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爾馬林。甲醛毒性較高。 苯、甲苯及二甲苯 苯屬于劇毒物質,甲苯、二甲苯屬于低毒性物質,吸入一定量苯、甲苯、二甲苯會引起中毒,甚至會破壞造血系統、神經系統。
(一) 鋁粉的特性 鋁為銀灰色的金屬,相對分劑且宜于做顏料的鋁粉。鋁粉漿是顏料鋁粉與溶劑的混合物,它的用途和特性與鋁粉大致相同,由于質量26.98,相對密度2.55,純度99.5%的鋁熔點為685度,沸點2065度,熔化潛熱323kj/g,鋁有 還原性,極易氧化,在氧化過程中放熱。急劇氧化時每克放熱15.5 kj/g,鋁是延展性金屬,易加工。金屬鋁表面的氧化膜膜透明、且有很好的化學穩定性。 顏料用的鋁粉是指粒子呈鱗片狀,表面包覆處理它使用起來簡便,故產量和用量更大。 (二) 顏料用鋁粉與其他顏料相比,更具有其特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鱗片狀遮蓋的特性 鋁粉粒子呈鱗片狀,其片徑與厚度的比例大約為(40:1)-(100:1),鋁粉分散到載體后具有與底材平行的特點,眾多的鋁粉互相連接,大小粒子相互填 補形成連續的金屬膜,遮蓋了底材,又反射涂膜外的光線,這就是鋁粉特有的遮蓋力。鋁粉遮蓋力的大小取決于表面積的大少,也就是徑厚比。鋁在研磨過程中被延 展,徑厚比不斷增加,遮蓋力也隨之加大。 2、鋁粉的屏蔽特性 分散在載體內的鋁粉發生漂浮運動,其運動的結果總是使自身與被載體涂裝的底材平行,形成連續的鋁粉層,而且這種鋁粉層在載體膜內多層平行排列。各層鋁粉之 間的孔隙互相錯開,切斷了載體膜的毛細微孔,外界的水分、氣體無法透過毛細孔到達底材,這種特點就是鋁粉良好的物理屏蔽性。 3、鋁粉反射光線的特征 旭陽鋁粉由色淺、金屬光澤高的鋁制成,它的表面光潔,能反射可見光、紫外光和紅外光的60%-90%,用含有鋁粉的涂料涂裝物體,其表面銀白光亮,。 4、鋁粉的“雙色效應”特性 鋁粉由于具有金屬光澤和平行于被涂物的特性,在含有透明顏料的載體中,鋁粉的光澤度和顏色深淺隨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和視角的變化發生光和色的變化,這種特性 稱為“雙色效應”。鋁粉在涂膜內以不同層次排列,當入射光照射到各層鋁鱗片時,因穿過不同厚度的涂膜受到不同的削弱,反射出的光線顯然亮度也不同。當光線 射入含透明顏料和鋁粉的膜層內時,入射光透過顏料粒子成為有色光,再經過不同層次的鋁粉反射出來,就會發生色調和金屬光的變化,入射光和視角自垂直逐漸發 生角位移動,光線則透過不同粒子數量的顏料和不同粒徑的鋁粉,反射出的光線的色調和金屬光也發生無窮的變化。鋁粉的這種特性,已廣泛地應用于涂料內。。 銅陵回收油漆
砂糖在貯存過程中一些指標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色值、水分、微生物等,其中色值不斷變化,顏色加深,又稱“返黃”,是一種為普遍的現象。 白砂糖貯存過程色值增加是因為它含有的各種微量雜質被空氣氧化,增加的程度主要取決于這些雜質的種類和數量以及貯存環境的溫度。白砂糖的生產在澄清和結晶過程都除掉了大量的雜質,但 結晶時還是帶入微量的色素和能夠形成色素的物質,主要是酚類物、鐵、氨基氮、葡聚糖等。 銅陵回收油漆 酚類物是影響白糖色澤和色值的重要因素,一般含量在15~60 ppm 之間,由蔗汁帶入。酚類物容易被氧化和產生縮聚反應,生成深色的高分子物質,由黃色至棕紅色。 鐵是由蔗汁和蔗汁與鐵器接觸帶入的,一般含量只有0.5一2.0 ppm,。鐵與各種有機物結合形成深色絡合物,其含量不高但顏色相當深。白糖中的氨基氮在貯存過程中被氧化縮聚形成高分子量的深色物質。此外,白砂糖的變色速度受堆放溫度影響,溫度越高變色越快。因此在改進工藝、提高清凈效果的同時,應設法降低白糖裝包溫度和貯存溫度。
銅陵回收油漆 溶解性 常溫下,纖維素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一般的有機溶劑,如酒精、乙醚、丙酮、苯等,它也不溶于稀堿溶液中,能溶于銅氨Cu(NH3)4(OH)2溶液和銅乙二胺[NH2CH2CH2NH2]Cu(OH)2溶液等。因此,在常溫下,它是比較穩定的,這是因為纖維素分子之間存在氫鍵。 纖維素水解 在一定條件下,纖維素與水發生反應。反應時氧橋斷裂,同時水分子加入,纖維素由長鏈分子變成短鏈分子,直至氧橋全部斷裂,變成葡萄糖。 纖維素與氧化劑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系列與原來纖維素結構不同的物質,這樣的反應過程,稱為纖維素氧化。纖維素大分子的基環是D-葡萄糖以β-14糖苷鍵組成的大分子多糖,其化學組成含碳44.44%、氫6.17%、氧49.39%。由于來源的不同,纖維素分子中葡萄糖殘基的數目,即聚合度(DP)在很寬的范圍,是維管束植物、地衣植物以及一部分藻類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醋酸菌(Acetobaeter)的莢膜,以及尾索類動物的被囊中也發現有纖維素的存在,棉花是高純度(98%)的纖維素。所謂α-纖維素(α-cellulose)這一名稱系指從原來細胞壁的完全纖維素標準樣品用17.5%NaOH不能提取的部分。β-纖維素(β-cellulose)、γ-纖維素(γ-cellulose)是相應于半纖維素的纖維素。雖然,α-纖維素通常大部分是結晶性纖維素,β-纖維素、γ-纖維素在化學上除含有纖維素以外,還含有各種多糖類。細胞壁的纖維素形成微纖維。寬度為10-30毫微米,長度有的達數微米。應用X射線衍射和負染色法(negative染色法),根據電子顯微鏡觀察,鏈狀分子平行排列的結晶性部分組成寬為3-4毫微米的基本微纖維。推測這些基本微纖維集合起來就構成了微纖維。纖維素能溶于Schwitzer試劑或濃硫酸。雖然不易用酸水解,但是稀酸或纖維素酶可使纖維素生成D-葡萄糖、纖維二糖和寡糖。在醋酸菌中有從UDP葡萄糖引子(primer)轉移糖苷合成纖維素的酶。在高等植物中已得到具有同樣活性的顆粒性酶的標準樣品。此酶通常是利用GDP葡萄糖,在由UDP葡萄糖轉移的情況下,發生β-13鍵的混合。微纖維的形成場所和控制纖維素排列的機制還不太明確。另一方面就纖維素的分解而言,估計在初生細胞壁伸展生長時,微纖維的一部分由于纖維素酶的作用而被分解,成為可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