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車庫螺旋上料機 新普機械制造廠
往年雷雨時,大家總會調侃“到底是哪位道友在渡劫?”上流君一向以為是玩梗說說而已,沒成想,今年的這一張氣象雷達圖,竟被解讀成了一部中國道長與日本陰陽師斗法的修真仙俠大作。 這么規整的圓圈雨帶確實不太常見,但被說成是斗法,是不是有點過于離譜了? 事實上,上網久了,真的會讓人有退網的沖動。無他,有些事情的走向,實在令人迷惑,關鍵是還有一堆不明真相的人信了。 前有八角井鎮魂,后有大圓圈雨帶斗法。 盡管有氣象人在微博上科普呼吁,還是抵不住鬼神說在民間的深入人心。 所謂的道士懂哥們趁機聲稱這不是普通的氣候變化,而是有不世高人出山,他們正在與小……日子過得不錯的陰陽師斗法。
![四川省車庫螺旋上料機](http://ypmimg.17za.com//pub_soft/3357/3771/202208110957452557.jpg)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二次構造柱混凝土上料機。 背景技術: 在框架、剪力墻、框剪工程中的一些非承重的砼結構,構造柱,過梁等一些在裝飾前需要完成的部分,稱為二次結構,二次結構具體包括:填充墻、圈梁、構造柱、散水、臺階等。二次構造柱一般使用細石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組成一般是水泥、砂、石料、水、外加劑等組成。現有技術中二次構造柱混凝土上料裝置的上料效率仍然有待,上料效果也不盡人意,且上料軟管長時間使用會有裂縫的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二次構造柱混凝土上料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二次構造柱混凝土上料機,包括 底部設置有移動車輪的輸送平臺,所述輸送平臺上設置有進料斗,所述進料斗的下方設置有與其連通的輸送段,所述輸送段內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有螺旋葉片,且所述轉軸穿出所述輸送段與電機連接, 所述進料斗的進料口處設置有分散板,所述分散板包括上下依次設置的上板體、下板體,所述上板體和所述下板體上均設置有網格排列且為傾斜的分散口,所述上板體上分散口的傾斜方向與所述下板體上分散口的傾斜方向相反, 所述進料斗內的底部設置有攪拌分散裝置,所述攪拌分散裝置包括分散轉軸,所述分散轉軸上設置有與其垂直的分散桿,所述分散轉軸穿出所述進料斗與傳動輪連接,所述傳動輪與所述電機連接, 所述輸送段連接有柔性輸送管,所述柔性輸送管內設置有柔性輸送裝置,所述柔性輸送裝置與所述轉軸的端部連接, 所述柔性輸送裝置包括若干段依次相互鉸接的輸送短節,所述輸送短節為圓筒形且一端的外壁設置有相對的T型缺口和T型連接頭,另一端的外壁設置有相對的第二T型連接頭和第二T型缺口,所述T型連接頭和所述第二T型連接頭均鉸接在所述輸送短節上,所述輸送短節上的T型連接頭通過銷軸轉動設置在相鄰一個所述輸送短節的第二T型缺口內,所述輸送短節上的第二T型連接頭通過第二銷軸轉動設置在相鄰一個所述輸送短節的T型缺口內。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輸送短節包括筒體和設置在所述筒體外的螺旋排列的兩列輸送片,相鄰兩個所述輸送片之間為間隙。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輸送片與所述間隙的長度之比為4~6:1。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輸送短節的內壁設置有防止混凝土從所述輸送短節之間的縫隙進入至其內部的環形擋板。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柔性輸送管的自由端連接有硬質出料口,所述硬質出料口處設置有掛鉤。 本實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為: 1、輸送平臺可以通過移動車輪方便的進行移動,進料斗進料時,其上的分散板可以很好的將混凝土進行分散,而且分散板的上板體、下板體設置有網格排列且為傾斜的分散口,上板體上分散口的傾斜方向與下板體上分散口的傾斜方向相反,可以實現很好的分散效果,而且進料斗內的底部的攪拌分散裝置,其分散轉軸轉動時可以通過旋轉帶動分散桿進一步將混凝土分散攪拌均勻,從而為上料輸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且輸送段連接有柔性輸送管,柔性輸送管內設置有柔性輸送裝置,柔性輸送裝置與轉軸的端部連接,轉軸轉動后帶動柔性輸送裝置在柔性輸送管內轉動后帶動混凝土向上輸送,并且,柔性輸送裝置包括若干段依次相互鉸接的輸送短節,輸送短節可以實現輸送的柔性傳輸,并且傳輸效果好,T型缺口、T型連接頭、第二T型連接頭、第二T型缺口很好的配合作用,T型連接頭、第二T型連接頭的兩端均鉸接在輸送短節,橋面的結構配合很好的實現了的動力傳輸,使得上料效率和上料效果均得到了。 2、本實施例中,輸送短節包括筒體和設置在筒體外的螺旋排列的兩列輸送片,相鄰輸送片之間有一定間隙,可以減少避免上料混過凝土對且上料軟管的破環,因此及時較長時間使用,也能夠避免裂縫產生,實現了很好的傳送效果。 3、本實施例中,輸送短節的內壁設置有防止混凝土從輸送短節之間的縫隙進入至其內部的環形擋板,因此更加好用,同時柔性輸送管的自由端連接有硬質出料口,硬質出料口處設置有掛鉤,使用時可以將柔性輸送管的端部通過掛鉤掛在一定位置,硬質出料口也能夠保證出料的穩定性,因此整體使用效果非常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柔性輸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輸送短節結構示意圖; 圖中:1-移動車輪,2-輸送平臺,3-進料斗,4-輸送段,5-轉軸,6-電機,7-分散板,71-上板體,72-下板體,73-分散口,8-攪拌分散裝置,81-分散轉軸,82-分散桿,9-柔性輸送裝置,91-輸送短節,911-筒體,912-輸送片,913-間隙,92-T型缺口,93-T型連接頭,94-第二T型連接頭,95-第二T型缺口,96-銷軸,97-第二銷軸,98-環形擋板,10-柔性輸送管,11-傳動輪,12-硬質出料口,13-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二次構造柱混凝土上料機,包括 底部設置有移動車輪1的輸送平臺2,輸送平臺2上設置有進料斗3,進料斗3的下方設置有與其連通的輸送段4,輸送段4內設置有轉軸5,轉軸5上設置有螺旋葉片,且轉軸5穿出輸送段4與電機6連接, 進料斗3的進料口處設置有分散板7,分散板7包括上下依次設置的上板體71、下板體72,上板體71和下板體72上均設置有網格排列且為傾斜的分散口73,上板體71上分散口73的傾斜方向與下板體72上分散口73的傾斜方向相反, 進料斗3內的底部設置有攪拌分散裝置8,攪拌分散裝置8包括分散轉軸81,分散轉軸81上設置有與其垂直的分散桿82,分散轉軸81穿出進料斗3與傳動輪11連接,傳動輪11與電機6連接, 輸送段4連接有柔性輸送管10,柔性輸送管10內設置有柔性輸送裝置9,柔性輸送裝置9與轉軸5的端部連接, 柔性輸送裝置9包括若干段依次相互鉸接的輸送短節91,輸送短節91為圓筒形且一端的外壁設置有相對的T型缺口92和T型連接頭93,另一端的外壁設置有相對的第二T型連接頭94和第二T型缺口95,T型連接頭93和第二T型連接頭94均鉸接在輸送短節91上,輸送短節91上的T型連接頭93通過銷軸96轉動設置在相鄰一個輸送短節91的第二T型缺口95內,輸送短節91上的第二T型連接頭94通過第二銷軸97轉動設置在相鄰一個輸送短節91的T型缺口92內。 本實施例中,輸送平臺2可以通過移動車輪1方便的進行移動,進料斗3進料時,其上的分散板7可以很好的將混凝土進行分散,而且分散板7的上板體71、下板體72設置有網格排列且為傾斜的分散口73,上板體71上分散口73的傾斜方向與下板體72上分散口73的傾斜方向相反,可以實現很好的分散效果,而且進料斗3內的底部的攪拌分散裝置8,其分散轉軸81轉動時可以通過旋轉帶動分散桿82進一步將混凝土分散攪拌均勻,從而為上料輸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且輸送段4連接有柔性輸送管10,柔性輸送管10內設置有柔性輸送裝置9,柔性輸送裝置9與轉軸5的端部連接,轉軸5轉動后帶動柔性輸送裝置9在柔性輸送管10內轉動后帶動混凝土向上輸送,并且,柔性輸送裝置9包括若干段依次相互鉸接的輸送短節91,輸送短節91可以實現輸送的柔性傳輸,并且傳輸效果好,T型缺口92、T型連接頭93、第二T型連接頭94、第二T型缺口95很好的配合作用,T型連接頭93、第二T型連接頭94的兩端均鉸接在輸送短節91,橋面的結構配合很好的實現了的動力傳輸,使得上料效率和上料效果均得到了。 進一步,輸送短節91包括筒體911和設置在筒體911外的螺旋排列的兩列輸送片9,相鄰兩個輸送片912之間為間隙913。 進一步,輸送片912與間隙913的長度之比為4~6:1。 本實施例中,輸送短節91包括筒體911和設置在筒體911外的螺旋排列的兩列輸送片9,相鄰輸送片9之間有一定間隙,可以減少避免上料混過凝土對且上料軟管的破環,因此及時較長時間使用,也能夠避免裂縫產生,實現了很好的傳送效果。 進一步,輸送短節91的內壁設置有防止混凝土從輸送短節91之間的縫隙進入至其內部的環形擋板94。 進一步,柔性輸送管10的自由端連接有硬質出料口12,硬質出料口12處設置有掛鉤13。 本實施例中,輸送短節91的內壁設置有防止混凝土從輸送短節91之間的縫隙進入至其內部的環形擋板94,因此更加好用,同時柔性輸送管10的自由端連接有硬質出料口12,硬質出料口12處設置有掛鉤13,使用時可以將柔性輸送管10的端部通過掛鉤13掛在一定位置,硬質出料口12也能夠保證出料的穩定性,因此整體使用效果非常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四川省車庫螺旋上料機](http://ypmimg.17za.com//pub_soft/3357/3771/202208111037377019.jpg)
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上料機,尤其涉及一種機片殼自動上料機。 背景技術: 2.眾所周知,組裝設備是用于將多種構件組裝成成品或半成品的設備,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組裝場合當中。 3.其中,對于將機片殼上料到組裝設備中而由組裝設備將該機片殼與其它構件組裝所要的產品來說,機片殼的上料離不開上料機的使用。 4.目前,現有的上料機是將操作人員手工擺放到上料位置的料盤中的機片殼抓走再放置于組裝設備中,當料盤上的機片殼被取完后,此時操作人員再將空的料盤取下再放上裝滿機片殼的料盤,這樣增加了操作人員的負擔,并影響到機片殼上料的速度;同時,由于上料機直接將料盤中的機片殼往組裝設備處轉送,故使得組裝設備處的機片殼存在擺放不準確的缺陷。 5.因此,急需要一種存物多、節省人工和確保上料準確性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來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存物多、節省人工和確保上料準確性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 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適用對機片殼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取放機械手、定位模座、直線移載裝置及用于承載批量料盤的料盤上料裝置。所述料盤上料裝置安裝于所述框架并使批量料盤沿所述框架的z軸方向向上上料,所述取放機械手安裝于所述框架并位于所述料盤上料裝置的對應上方;所述直線移載裝置沿所述框架的x軸方向位于所述料盤上料裝置的旁邊并安裝于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安裝于所述直線移載裝置的輸出端,所述定位模座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所述機片殼的收容定位腔,所述直線移載裝置驅使所述定位模座沿所述框架的x軸方向于一接料位置與一上料拉置之間滑移切換;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換至所述接料位置時靠近所述料盤上料裝置,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換至所述上料位置時遠離所述料盤上料裝置,所述取放機械手將所述料盤上料裝置所輸送來的料盤中的機片殼轉移至處于所述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收容定位腔中。 8.較佳地,所述框架為方形框架并從四周包圍所述取放機械手、料盤上料裝置和直線移載裝置,所述框架的側壁開設有側向開口,所述直線移載裝置還沿遠離所述料盤上料裝置的方向伸出所述側向開口,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換至所述接料位置時從所述側向開口滑入所述框架,所述定位模座在切換至所述上料位置時從所述側向開口滑出所述框架。 9.較佳地,所述框架相對的第二側壁開設有供所述取放機械手將空的料盤掉出所述框架的第二側向開口。 10.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還包括旋轉驅動器,所述旋轉驅動器安裝于所述直線移載裝置的輸出端,所述旋轉驅動器的輸出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安裝于所述旋轉驅動器的輸出端。 11.較佳地,所述收容定位腔為一個或多個,所述多個收容定位腔在所述定位模座上呈對稱布置。 12.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還包括伸縮驅動器,所述伸縮驅動器安裝于所述直線移載裝置的輸出端并位于所述旋轉驅轉器的旁邊,所述伸縮驅動器的伸縮端朝上布置,所述定位模座開設有匹配所述伸縮驅動器之伸縮端的槽孔結構,所述旋轉驅動器驅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轉而使所述槽孔結構選擇性地與所述伸縮驅動器的伸縮端相對齊。 13.較佳地,所述槽孔結構為兩個且沿所述定位模座的旋轉方向相隔開,每個所述槽孔結構對應有一個所述伸縮驅動器的伸縮端,所述槽孔結構在所述旋轉驅動器驅使所述定位模座旋轉至與所述直線移載裝置相平行時與所述伸縮驅動器的伸縮端對齊。 14.較佳地,所述料盤上料裝置至少為兩個且沿所述框架的x軸方向排列。 15.較佳地,所述料盤上料裝置包含料盤托架、升降電機、升降絲桿及升降絲母,所述料盤托架沿所述框架的z軸方向滑設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絲桿沿所述框架的z軸方向布置并可轉動地裝配于所述框架,所述升降絲母可沿所述框架的z軸方向滑移地套裝于所述升降絲桿,所述升降絲母還與所述料盤托架固定連接,所述升降電機位于所述料盤托架的下方,所述升降電機安裝于所述框架并驅使所述升降絲桿旋轉。 16.較佳地,所述取放機械手包含xy軸移載模組、料盤取放裝置及機片殼取放裝置,所述xy軸移載模組安裝于所述框架,所述料盤取放裝置和機片殼取放裝置同時安裝于所述xy軸移載模組的輸出端,由所述xy軸移載模組驅使所述料盤取放裝置和機片殼取放裝置一起沿所述框架的x軸方向和y軸方向平移。 17.與現有技術相比,借助料盤上料裝置,實現料盤批量上料以達到機片殼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機械手,用于將料盤上料裝置所輸送來的料盤中的機片殼轉移至處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的定位收容腔中,使得機片殼于定位模座上進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線移載裝置驅使定位模座切換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機械手將二次定位后的機片殼準確地轉送至后續的組裝設備處;當上方的一個料盤中的機片殼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機械手將空的料盤轉送,以確保機片殼繼續上料;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具有存物多、節省人工和確保上料準確性的優點。 附圖說明 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在定位模座切換至接料位置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1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在定位模座切換至上料位置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中的取放機械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1.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中的料盤上料裝置安裝于部分框架并顯示出料盤和機片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2.圖5是圖4在另一角度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3.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中的定位模座、旋轉驅動器、直線移載裝置及伸縮驅動器裝配在一起且在定位模座旋轉至與直線移載裝置相垂直和顯示出機片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4.圖7是圖6所示在定位模座旋轉至與直線移載裝置相平行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5.圖8是圖7所示在定位模座切換至上料位置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26.下面結合給出的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作出描述。 27.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100適用對機片殼210定位和上料,包括框架10、取放機械手20、定位模座30、直線移載裝置40及用于承載批量料盤220的料盤上料裝置50。料盤上料裝置50安裝于框架10并使批量料盤220沿框架10的z軸方向向上上料,以便于操作人員將批量料盤220從框架10的較低位置放入料盤上料裝置50處。取放機械手20安裝于框架10,由框架10對取放機械手20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所;取放機械手20位于料盤上料裝置50的對應上方,以便于取放機械手20從上方取走料盤上料裝置50所輸送來的料盤220中的機片殼210。直線移載裝置40沿框架10的x軸方向位于料盤上料裝置50的旁邊,使得直線移載裝置40與料盤上料裝置50之間更緊湊;直線移載裝置40安裝于框架10,由框架10對直線移載裝置40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所。定位模座30安裝于直線移載裝置40的輸出端41,定位模座30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收容并定位機片殼210的收容定位腔31,直線移載裝置40驅使定位模座30沿框架10的x軸方向于一接料位置(見圖1)與一上料拉置(見圖2)之間滑移切換;定位模座30在切換至接料位置時靠近料盤上料裝置50,定位模座30在切換至上料位置時遠離料盤上料裝置50。取放機械手20將料盤上料裝置50所輸送來的料盤220中的機片殼210轉移至處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收容定位腔31中,以實現對機片殼210的二次定位的目的。具體地,在圖1和圖2中,框架10為方形框架并從四周包圍取放機械手20、料盤上料裝置50和直線移載裝置40,以防止外界對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100的干擾;框架10的側壁開設有側向開口11,直線移載裝置40還沿遠離料盤上料裝置50的方向伸出側向開口11,定位模座30在切換至接料位置時從側向開口11滑入框架10,定位模座30在切換至上料位置時從側向開口11滑出框架10,這樣設計使得定位模座30更好地匹配取放機械手20和外界機械手,使得取放機械手20可靠地將機片殼210移轉至處于接料位置時的定位模座30,以及使得外界機械手可靠地將處于上料位置時的定位模座30上的機片殼210取走,避免框架10對外界機械手的造成障礙;另,框架10相對的第二側壁開設有供取放機械手20將空的料盤220掉出框架10的第二側向開口12,這樣設計使得空的料盤220下料方向和機片殼210的上料方向相反且互不干擾。更具體地,如下: 28.如圖1和圖2,以及圖6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100還包括旋轉驅動器60,旋轉驅動器60安裝于直線移載裝置40的輸出端41,旋轉驅動器60的輸出端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安裝于旋轉驅動器60的輸出端,以使得定位模座30通過旋轉驅動器60而間接地安裝于直線移載裝置40的輸出端41,還借助旋轉驅動器60而使得定位模座30能相對直線移載裝置40進行角度調整,以更好地接料和上料的目的。具體地,在圖6至圖8中,收容定位腔31為兩個,兩個收容定位腔31在定位模座30上呈對稱布置,以使得定位模座30能收容并定位兩個機片殼210,當然,根據實際需要,收容定位腔31的數量還可以為一個或三個 不等,故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在圖6至圖8中,旋轉驅動器60為旋轉氣缸或旋轉油缸,以快速地使定位模座30于兩極限位置之間旋轉切換,例如與直線移載裝置40相平行的極限位置和與直線移載裝置40相垂直的極限位置,當然,根據實際需要,旋轉驅動器60還可以為旋轉電機,故不以上述說明為限。需要說明的是,直線移載裝置40的具體結構為本領域所熟知的,例如采用電機、絲桿、絲母及用于形成輸出端41的移載座的組成,或者采用電機、主帶輪、從帶輪、皮帶及用于形成輸出端41的移載座的組成,它們的關系是本領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詳細。另,當將旋轉驅動器60刪除時,此時的定位模座30直接地安裝于直線移載裝置40的輸出端41。 29.如圖6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100還包括伸縮驅動器70,伸縮驅動器70安裝于直線移載裝置40的輸出端41并位于旋轉驅轉器60的旁邊,伸縮驅動器70的伸縮端71朝上布置,定位模座30開設有匹配伸縮驅動器70之伸縮端71的槽孔結構32,旋轉驅動器60驅使定位模座30旋轉而使槽孔結構32選擇性地與伸縮驅動器70的伸縮端71相對齊,由伸縮驅動器70可鎖定此狀態的定位模座30,從而確保定位模座30位置的可靠性。具體地,在圖6至圖8中,槽孔結構32為兩個且沿定位模座30的旋轉方向相隔開,每個槽孔結構32對應有一個伸縮驅動器70的伸縮端71,槽孔結構32在旋轉驅動器60驅使定位模座30旋轉至與直線移載裝置40相平行時與伸縮驅動器70的伸縮端71對齊,從而使得伸縮驅動器70可將與直線移載裝置40平行狀態的定位模座30進行鎖定。舉例而言,伸縮驅動器70為伸縮氣缸或伸縮油缸,但不以此為限。 30.如圖1、圖2、圖4及圖5所示,料盤上料裝置50為兩個且沿框架10的x軸方向排列,以增加機片殼210的存儲量,當然,根據實際需要,料盤上料裝置50的數量還可為一個或三個不等。具體地,在圖4和圖5中,料盤上料裝置50包含料盤托架51、升降電機52、升降絲桿53及升降絲母54;料盤托架51沿框架10的z軸方向滑設于框架10,由框架10為料盤托架51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所;升降絲桿53沿框架10的z軸方向布置并可轉動地裝配于框架10,由框架10為升降絲桿53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合,還允許升降絲桿53相對框架10旋轉;升降絲母54可沿框架10的z軸方向滑移地套裝于升降絲桿53,升降絲母54還與料盤托架51固定連接,使得料盤托架51與升降絲母54固成一體而一起升降;升降電機52位于料盤托架51的下方,升降電機52安裝于框架10,由框架10為升降電機52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所,升降電機52驅使升降絲桿53旋轉,故在升降絲桿53的旋轉過程中,帶動升降絲母54和料盤托架51一起沿升降絲桿53做升降滑移,以滿足將料盤220向上上料的目的。舉例而言,在圖4和圖5中,升降電機52是間接地驅使升降絲桿53旋轉,例如升降電機52采用帶傳動、鏈傳動或齒輪傳動去驅使升降絲桿53旋轉,當然也可以直接驅使升降絲桿53旋轉,故不以此為限。 31.如圖3所示,取放機械手20包含xy軸移載模組21、料盤取放裝置22及機片殼取放裝置23。xy軸移載模組21安裝于框架10,由框架10為xy軸移載模組21提供支撐和固定安裝的場所;料盤取放裝置22和機片殼取放裝置23同時安裝于xy軸移載模組21的輸出端,由xy軸移載模組21驅使料盤取放裝置22和機片殼取放裝置23一起沿框架10的x軸方向和y軸方向平移;以滿足機片殼取放裝置23取放機片殼210及料盤取放裝置22取放空的料盤220運動要求。具體地,xy軸移載模組21是包含彼此組裝在一起的x軸移載模組21a和y軸移載模組21b,x軸移載模組21a和y軸移載模組21b中的一者安裝于框架10,而料盤取放裝置22和機片殼取放裝置23同時安裝于x軸移載模組21a和y軸移載模組21b中的另一者。舉例而言,x軸移載模 組21a和y軸移載模組21b各可由電機、絲桿、絲母和平移座構成,或者,可由電機、主帶輪、從帶輪、套設于主帶輪和從帶輪的皮帶及平移座構成,但它們關系是本領域所熟知的,故在此不再贅述;另,料盤取放裝置22及機片殼取放裝置23采用真空吸附方式進行取放作動。 32.與現有技術相比,借助料盤上料裝置50,實現料盤220批量上料以達到機片殼210存量多的目的;借助取放機械手20,用于將料盤上料裝置50所輸送來的料盤220中的機片殼210轉移至處于接料位置的定位模座30的定位收容腔31中,使得機片殼210于定位模座30上進行二次定位,再由直線移載裝置40驅使定位模座30切換至上料位置,便于外界機械手將二次定位后的機片殼210準確地轉送至后續的組裝設備處;當上方的一個料盤220中的機片殼210被全部取出后,由取放機械手20將空的料盤220轉送,以確保機片殼210繼續上料;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機片殼自動上料機100具有存物多、節省人工和確保上料準確性的優點。 33.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并據以實施,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四川省車庫螺旋上料機](http://ypmimg.17za.com//pub_soft/3357/3771/20220811095833987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