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設在水底下溝槽內時,溝槽內沉管頂鋪設深度一般為沉管徑的3—4倍,以避免船只拋錨,河床沖刷等影響。海下沉管道的埋地鋪設,還應防止風暴時沉管道可能浮漂或下沉,為此,沉管道應埋設在海床下足夠深度。此外,如果水道較深,水底之上鋪沉管不會影響航運,水底坦,沿沉管線沒有障礙物和懸空地,沉管道不會因船只拋錨、流體動力、土壤液化、床底土運動、河床沖刷或其他原因引起破壞,則可將沉管道直接鋪設在穩定的河床或海床上。
初次下沉,靠攏下沉和著地下沉,在沉放前,應對氣象,水文條件等進行監測,預測,確保在條件下進行作業,便于挖泥船結合水位復核開挖深度,挖泥船水下開挖測量定位采用gps定位系統,因此船機設備上需配備相應測量設備和計算機軟件。
沉管施工法是預制管段沉放法的簡稱,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種施工方法。其施工順序是先在船臺上或干塢中制作隧道管段(用鋼板和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管段兩端用臨時封墻密封后滑移下水(或在塢內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運到隧道設計位置。定位后,向管段內加載,使其下沉至預先挖好的水底溝槽內。管段逐節沉放,并用水力壓接法將相鄰管段連接。 拆除封墻,使各節管段連通成為整體的隧道。在其頂部和外側用塊石覆蓋,以保。水底隧道的水下段,采用沉管法施工具有較多的優點。50年代起,由于水下連接等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而普遍采用,現已成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用這種方法建成的隧道稱為沉管隧道。
鋼管牽拉進溝槽后,即可吊裝注水下沉。根據鋼管的長度,本方案考慮設計四個吊點,南北兩岸各設一副人字型扒桿,各配一臺5噸的卷揚機,通過滑輪組,每個吊點可起吊30噸物體,中間兩吊點分別由兩艘起重船完成,吊點分別在水平段離彎頭15M處。這樣就可沉管在往水下沉過程中的平衡,有效地控制鋼管下沉時的彎曲應力,質量。鋼管起吊后由一端注水,另一端設排氣閥,首先將進水的一端慢慢下沉,向另一端推進,直到水平段的空氣全部排出,然后調整平衡,繼續注水,下沉至溝底,調整沉管的位置直至符合設計要求,后分別在鋼管位置打入四組樁,兩端用鋼繩固定,將工作船撤離。
9世紀末已用于排水管道工程。 條用沉管法施工成功的是美國波士頓的雪莉排水管隧洞,于1894年建成,直徑2.6米,長96米,由6節鋼殼加磚砌的管段連接而成。20世紀初葉,開始用于交通隧道,1910年美國建成了 條底特律河鐵路隧道,水下段由10節長80米的鋼殼管段組成。至1927年,德國于柏林建成了一條總長為 120米的水底人行隧道。采用沉管法修建的 條水底道路隧道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與阿拉梅達之間的波西隧道,建成于1928年,水下段長744米,使用12節62米長的管段。它是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其外徑為11.3米。該隧道采用圓形的雙車道斷面等許多重要特點,成了美國后來用沉管法的楷模。但從1930年建造的底特律—溫莎隧道起又采用了鋼殼制作的管段,而將其橫斷面的外形改為八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