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304和201不銹鋼板如何區分
1、晉中304不銹鋼板和201不銹鋼板從遠處看,表面都是一樣的光澤,亞光色。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鑒別。直接近距離用肉眼觀察的話,304的色澤飽和發亮,手感摸上去非常順滑;而201的話,會略顯發暗,色澤飽和度低,手摸上會有一點粗糙的感覺。沾水實驗的話,304表面的水漬水印非常容易去除,而201處理就很麻煩。
2、通過打磨機來區分:在打磨304不銹鋼板時,火花短、少;而201的則相反,火花四濺且多。大家用這種方法區分時,要保持打磨力度的一致。
3、通過不銹鋼酸洗膏來區分:將洗膏涂抹在304和201上面,觀察其顏色的變化;顏色發白或不變色的話,是304;相反,發黑則為201。
三、304和316各自的特點有哪些?
晉中304鏡面不銹鋼:具有耐高溫,加工性能好、韌性好、耐腐蝕性強等特點。廣泛用于手工業和家具裝飾行業及食品醫療行業。主要用于家庭用品,汽車配件、醫療器材、食品工業,農業,船舶的部件等。
316鏡面不銹銹鋼:具有良好的耐氧化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用于紙漿和造紙設備交換器,染色設備,膠片沖洗管道,沿海區域建筑物外部用材,還用于電池閥領域。
晉中1Cr18Ni9Ti,0Cr18Ni9Ti,00Cr18Ni10 三種牌號鋼的相對耐蝕性為:
1Cr18Ni9<0Cr18Ni9Ti<00Cr18Ni10
但是,它們之間的強度其趨向則完全相反。
由于晉中00Cr18Ni10在耐蝕性和純凈度,易拋光性等方面的顯著優點, 除要求具有較高強度時選用1Cr18Ni9Ti和0Cr18Ni9Ti外,均應選用00Cr18Ni10超低碳不銹鋼。
這三種鋼均適宜制造耐酸容器、管道、換熱器和耐酸設備及其襯里。但是,在有氯化物而易產生應力腐蝕、孔蝕和縫隙腐蝕的條件下,不應選用這些鋼種。
晉中不銹鋼板0Cr18Ni11Nb鋼系Cr-Ni奧氏體不銹鋼。由于含穩定化元素Nb,故耐晶間腐蝕和耐連多硫酸晶間應力腐蝕性能良好,在酸、堿、鹽等腐蝕介質中其耐蝕性與含Ti的18-8奧氏體不銹鋼相近。此鋼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合成纖維、食品、造紙等工業。由于Nb較Ti不易燒損,故此鋼種多用作焊接鉻鎳奧氏體不銹鋼的焊芯,由于此鋼高溫強度較高,故還作為熱強鋼使用。
與前述18-8型簡單Cr-Ni奧氏體不銹鋼相比。Mo的合金化使這三種鋼耐稀硫酸、磷酸、各種有機酸(如醋酸、甲酸等)、尿素以及耐氯化物孔蝕的性能有明顯提高,這三種鋼中,隨碳量降低,耐蝕性增強,但強度有所下降;不含鈦的超低碳不銹鋼00Cr17Ni14Mo2,既無晶間腐蝕傾向,焊后也不會產生刀狀腐蝕。
晉中不銹鋼的性能與組織及各元素的作用
不銹鋼的性能與組織
目前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00多種,在工業中常用的晉中鋼鐵材料中可以遇到的化學元素約二十多種。對于人們在與腐蝕現象作長期斗爭的實踐而形成的不銹鋼這一特殊鋼系列來說,常用的元素有十幾種,除了組成鋼的基本元素鐵以外,對不銹鋼的性能與組織影響 的元素是:碳、鉻、鎳、錳、硅、鉬、鈦、鈮、鈦、錳、氮、銅、鈷等。這些元素中除碳、硅、氮以外,都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過渡族的元素。
實際上工業上應用的不銹鋼都是同時存在幾種以至十幾種元素的,當幾種元素共存于不銹鋼這一個統一體中時,它們的影響要比單獨存在時復雜得多,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考慮各元素自身的作用,而且要注意它們互相之間的影響,因此晉中不銹鋼的組織決定于各種元素影響的總和。
晉中不銹鋼的物理性能主要用以下幾方面來表示:
①.熱膨脹系數
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物質量度元素的變化。膨脹系數是膨脹-溫度曲線的斜率,瞬時膨脹系數是特定溫度下的斜率,兩個指定的溫度之間的平均斜率是平均熱膨脹系數。膨脹系數可以用體積或者是長度表示,通常是用長度表示。
②.密度
物質的密度是該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單位是kg/m3或1b/in3?!?
③.彈性模量
當施加力于單位長度棱住的兩端能引起物體在長度上的單位變化時,單位面積上所需的力稱為彈性模量。單位為1b/in3或N/m3。
④.電阻率
在單位長度立方體材料的兩對面之間測量的電阻,單位用Ω·m,μΩ·cm或(已廢的)Ω/(circular mil.ft)來表示。
⑤.磁導率
無量綱系數,表示物質易被磁化的程度,是磁感應強度與磁場強度之比。
⑥.熔化溫度范圍
確定晉中合金開始凝固和凝固完了的溫度。
⑦.比熱
單位質量的物質溫度改變1度所需要的熱量。在英制和CGs制中二者比熱的數值相同,因為熱量的單位(Biu或cal)取決于單位質量的水升高1度聽需的熱量。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數值與英制或CGS制是不同的,因為能量的單位(J)是按不同的定義定的。比熱的單位是Btu(1b·0F)及J/(kg ·k)。
⑧.熱導率
物質導熱的速率的量度。晉中不銹鋼板在單位截面積物質上建立單位長度上的1度的溫度梯度時,那么熱導率定義為單位時間傳導的熱量,熱導率的單位為 Btu/(h·ft·0F)或w/(m ·K)。
⑨.熱擴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