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不銹鋼的物理性能主要用以下幾方面來表示:
①.熱膨脹系數
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物質量度元素的變化。膨脹系數是膨脹-溫度曲線的斜率,瞬時膨脹系數是特定溫度下的斜率,兩個指定的溫度之間的平均斜率是平均熱膨脹系數。膨脹系數可以用體積或者是長度表示,通常是用長度表示。
②.密度
物質的密度是該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單位是kg/m3或1b/in3。
③.彈性模量
當施加力于單位長度棱住的兩端能引起物體在長度上的單位變化時,單位面積上所需的力稱為彈性模量。單位為1b/in3或N/m3。
④.電阻率
在單位長度立方體材料的兩對面之間測量的電阻,單位用Ω·m,μΩ·cm或(已廢的)Ω/(circular mil.ft)來表示。
⑤.磁導率
無量綱系數,表示物質易被磁化的程度,是磁感應強度與磁場強度之比。
⑥.熔化溫度范圍
確定潮州合金開始凝固和凝固完了的溫度。
⑦.比熱
單位質量的物質溫度改變1度所需要的熱量。在英制和CGs制中二者比熱的數值相同,因為熱量的單位(Biu或cal)取決于單位質量的水升高1度聽需的熱量。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數值與英制或CGS制是不同的,因為能量的單位(J)是按不同的定義定的。比熱的單位是Btu(1b·0F)及J/(kg ·k)。
⑧.熱導率
物質導熱的速率的量度。潮州不銹鋼板在單位截面積物質上建立單位長度上的1度的溫度梯度時,那么熱導率定義為單位時間傳導的熱量,熱導率的單位為 Btu/(h·ft·0F)或w/(m ·K)。
⑨.熱擴散率
潮州2Cr13鋼冷塑性變形性能、深拉和深沖性以及切削加工性均尚好,它的熱加工溫度以850-1200℃為宜,隨后需砂冷或及時進行退火處理。它的熱處理工藝見表2-20。此潮州鋼焊后硬化傾向大,易出現裂紋。若用Cr202Cr207等焊條焊接時,焊前需經250-350℃預熱,焊后需在700-730℃回火,若用奧107,奧207等焊條焊接,則可不進行焊后熱處理。
3Cr13鋼由于碳含量高,故冷變形性能較1Cr132Cr13鋼為差,但其熱加工并無困難,熱變形適宜溫度為850-1200℃,隨后需緩冷并及時退火。3Cr13鋼的軟化退火與淬火工藝與潮州1Cr132Cr13相同,但回火溫度較低,一般為200-300℃。由于3Cr13鋼可焊性差,一般情況下它不用于焊接。
4Cr13鋼的熱加工溫度與1Cr13,2Cr13,3Cr13相同。但其冷加工性能較3Cr13更差。熱處理時退火溫度為750-800℃,隨后爐冷;淬火溫度為1050-1100℃,然后油冷;回火工藝與3Cr13不銹鋼相同。此鋼的可焊性很差,一般不用于焊接。
潮州不銹鋼板受到腐蝕的因素有哪些
不銹鋼板其實是一種不容易產生腐蝕的產品,除非是一些嚴重的情況下其實任何產品都不可能做到不會受到腐蝕的情況,如果我們的不銹鋼板受到腐蝕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它的正常使用,所以我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還是需要做一些措施的,那不銹鋼板受到腐蝕的因素有哪些
一)電化學腐蝕
不銹鋼板材由于與碳鋼件接觸造成的劃傷,之后與腐蝕介質形成原電池這就會產生電化學腐蝕。酸洗鈍化效果不好的話也會使得板材表面鈍化膜不均勻或太薄,這樣也容易產生電化學腐蝕、割渣、飛濺等易生銹物質的附著在板材上,之后與腐蝕介質形成原電池,從而產生電化學腐。酸洗鈍化清洗不干凈導致存留的酸洗鈍化殘液與板材發生化學腐蝕生成物,之后又與板材形成電化學腐蝕。
二)化學腐蝕
在一定條件下不少附著在不銹鋼板材表面的油污、灰塵或者酸、堿、鹽等會轉化為腐蝕介質,與板材中的一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出現化學腐蝕而導致生銹。清洗酸洗鈍化不夠干凈造成殘液存留,從而直接腐蝕板材。板材表面被劃傷,從而導致鈍化膜被破壞,因此使板材的保護能力被降低,容易和化學介質發生反應,出現化學腐蝕而生銹。
潮州不銹鋼的發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20世紀初,吉耶(L.B.Guillet)于1904年—1906年和波特萬(A.M.Portevin)于1909—1911年在法國;吉森(W.Giesen)于1907—1909年在英國分別發現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腐蝕性能。蒙納爾茨(P.Monnartz)于1908-1911年在德國提出了不銹性和鈍化理論的許多觀點。潮州工業用不銹鋼的發明者有:布里爾利(H.Brearly)1912—1913年在英國開發了含Cr12%—13%的馬氏體不銹鋼;丹齊曾(C.Dantsizen)1911—1914年在美國開發了含Cr14%—16%,C 0.07% —0.15%的鐵素體不銹鋼;毛雷爾(E.Maurer)和施特勞斯(B.Strauss)1912—1914年在德國開發了含C<1%,Cr 15%—40%,Ni<20%的奧氏體不銹鋼。1929年,施特勞斯(B.Strauss)取得了低碳18-8(Cr-18%,Ni-8%)不銹鋼的 權。為了解決18-8鋼的敏化態晶間腐蝕,1931年德國的霍德魯特(E.Houdreuot)發明了含Ti的18-8不銹鋼(相當于現在的1Cr18Ni9Ti或AISI 321)。幾乎與此同時,在法國的Unieux實驗室發現了奧氏體不銹鋼中含有鐵素體時,鋼的耐晶間腐蝕性能會得到明顯改善,從而開發了γ+α雙相不銹鋼。1946年,美國的史密斯埃塔爾(R.Smithetal)研制了馬氏體沉淀硬化型不銹鋼17-4PH;隨后既具有高強度又可進行冷加工成形的半奧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17-7PH和PH15-7Mo等相繼問世。至少,不銹鋼家族中的主要鋼類,即潮州馬氏體、鐵素體、奧氏體、α+γ雙相以及沉淀硬化型等不銹鋼*便基本齊全了,且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