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切割過程多從被切割工件的邊緣開始,直到中間切割;但有時受結構特點或環境的限制,需要從中間切割。從工件邊緣開始切割時,首先將切割條的端部接觸工件邊緣,垂直于切割面,將切割條的內孔騎在工件邊緣的棱線上,然后輸送電弧。采用接觸法引弧,開始時不要移動割條,待工件邊緣形成凹口后再慢慢向中間移動,開始正常切割;也可以在邊緣附近(離邊緣線不超過10mm)引弧,引弧后迅速向邊緣移動,使邊緣口形成凹口,然后逐步向中間切割。
從中間切割時,比從邊緣切割更容易。先將切割端部接觸工件,使其與工件的切割面成80~85°的角度,然后采用接觸法或劃痕法引弧。引弧后保持原地不動,直至割穿后再開始正常切割。
水下熱切割法是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切割辦法,占水下切割總量的90%以上。在水下切割工件時,有必要考慮熱源本身在周圍介質中的大量消耗。而水下切割與陸地切割較明顯的差異在于空氣是活動的氣體混合物,而水是適當黏滯且細密的液體,空氣有助燃性而水具有阻燃性。水的熱容量和熱傳導性大于空氣,這使得在水中加熱物體比在空氣中艱難,而且物體在水中的冷卻速度也比在空氣中的快幾倍。
水下冷切割法無熱效應,無熱應力和熱影響區,不改變被加工數據的原材料和功能;可以機械化,切割能力多,切割質量好;操作簡單;切割過程無灰塵,對環境無污染,無火災風險。但切割速度慢,功率低;通常設備巨大,投資大。
水下切割技能雖品種繁復,但根據其基本原理和切割狀況不一樣,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即水下熱切割法和水下冷切割法。
水下熱切割方法有四種:
1.火焰切割:水中火焰切割以氫為可燃氣體。乙炔在水深15米左右的壓力下分解,引起爆炸,因此沒有普及應用。
2.弧-氧切割:工件通過空心切割產生的弧熔化,熔化金屬通過空心切割產生的氧氣吹出,形成切口。中空切割用鋼管或碳化硅等陶瓷管涂上穩弧劑,涂上防水涂料或環氧樹脂。切氧壓力應高于水深壓力0.5~0.7兆帕。弧-氧切割速度高于火焰切割,技術要求低,設備簡單,是水中拆卸的常用方法。
3.熔化極水噴射弧線切割:用高壓噴射水吹出弧線熔化的金屬。這種切口表面干凈,背面殘渣少。熔化極連續輸送,切割電流大,切割速度高,無需氧氣,是一種非常發達的水下快速切割方法。
4.等離子弧切割由于水壓對等離子弧的壓縮和冷卻,水下等離子弧切割電源的空載電壓要求高達180伏以上,一般采用遙控切割,保證。主要用于核污染結構的水下解體。
抓斗式清淤: 利用抓斗式挖泥船開挖河底淤泥,通過抓斗式挖泥船前臂抓斗伸入河底,利用油壓驅動抓斗插入底泥并閉斗抓取水下淤泥,之后回旋并開啟抓斗,將淤泥直接卸入靠泊在挖泥船舷旁的駁泥船中,開挖、回旋、卸泥循環作業。清出的淤泥通過駁泥船運輸至淤泥堆場,從駁泥船卸泥仍然需要使用岸邊抓斗,將駁船上的淤泥移至岸上的淤泥堆場中。
抓斗式清淤適用于開挖泥層厚度大、施工區域內障礙物多的中、小型河道,多用于擴大河道行洪斷面的清淤工程。抓斗式挖泥船靈活機動,不受河道內垃圾、石塊等障礙物影響,適合開挖較硬土方或夾帶較多雜質垃圾的土方; 且施工工藝簡單,設備容易組織,工程投資較省,施工過程不受天氣影響。但抓斗式挖泥船對極軟弱的底泥敏感度差,開挖中容易產生“掏挖河床下部較硬的地層土方,從而泄露大量表層底泥,尤其是浮泥”的情況; 容易造成表層浮泥經攪動后又重新回到水體之中。根據工程經驗,抓斗式清淤的淤泥率只能達到30% 左右,加上抓斗式清淤易產生浮泥遺漏、強烈擾動底泥,在以水質改善為目標的清淤工程中往往無法達到原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