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回收橡膠助劑 按照聚合方式,溶聚丁苯橡膠的聚合工藝主要有間歇聚合工藝和連續聚合工藝兩種。按溶劑回收方式可分為直接干燥法和濕法(汽提)干燥法兩種。間歇工藝操作靈活性大,不同牌號之間切換靈活。與間歇工藝相比,連續工藝物耗能耗低、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代表了溶聚丁苯橡膠等鋰系高聚物合成工藝的發展方向。隨著溶聚丁苯橡膠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更具經濟技術優勢的連續聚合技術在溶聚丁苯橡膠的生產中的地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溶聚丁苯橡膠早由美國Phillips公司于1964年實現工業化,Firestone公司于1969年也實現溶聚丁苯橡膠的工業化。同期Shell化學公司也成功推出鋰系催化劑制備的嵌段共聚物,并實現工業生產。這一時期的溶聚丁苯橡膠產品被稱為 代溶聚丁苯橡膠 [1] 。 代溶聚丁苯橡膠分子鏈規整性好,產品在耐磨性、回彈性、生熱與滯后損失方面均較乳聚丁苯橡膠優異,但加工性能與抗濕滑性能不佳,從根本上限制了其應用。 20世紀70年代后期,通過對產品乙烯基含量和苯乙烯單體序列分布的調整,結合分子鏈端改性技術的應用,產生了第二代溶聚丁苯橡膠 [2] 。第二代溶聚丁苯橡膠兼顧了橡膠的滾動阻力和抗濕滑性,更好地滿足輪胎節能和要求。 20世紀80年代,集成橡膠的概念被Nordsiek提出,通過分子設計,對溶聚丁苯橡膠分子鏈的結構進行優化,使橡膠材料相互矛盾的幾個性能集中于同一個分子鏈中, 限度地提高橡膠的綜合性能。集成橡膠產品通常被稱作第三代溶聚丁苯橡膠 [3] 。第三代溶聚丁苯橡膠的特點,一是在溶聚丁苯橡膠大分子鏈中引入異戊二烯鏈段,二是通過分子鏈結構調整制成含有漸變式序列結構的嵌段型溶聚丁苯橡膠。更好滿足輪胎胎面膠對低溫性、抗濕滑性及性的要求
靖江回收橡膠助劑 腈硅橡膠 氟硅橡膠是側鏈引入氟代烷基的一類硅橡膠。常用的氟硅橡膠為含有甲基、三氟丙基和乙烯基的氟硅橡膠。 氟硅膠具有良好的耐熱性及優良的耐油、耐溶劑性能,如對脂肪烴、芳香烴、氯代烴、石油基的各種燃料油、潤滑油、液壓油以及某些合成油在常溫和高溫下的穩定性均較好,這些是單純的硅橡膠所不及的。氟硅橡膠具有較好的低溫性能,對于單純的氟橡膠而言,是一種很大的改進。含三氟丙基的氟硅橡膠保持彈性的溫度范圍一般為-50℃~+200℃,耐高低溫性能較乙烯基硅橡膠差,且在加熱到300℃以上時將會產生有毒氣體。在電絕緣性能方面較乙烯基硅橡膠差得多。在氟硅橡膠的膠料中加入適量的低粘度羥基氟硅油,膠料熱處理,再加入少量乙烯基硅橡膠,可使工藝性能顯著改善,有利于解決膠料粘輥和存放結構化嚴重等問題,能延長膠料的有效使用期。在上述氟硅橡膠中引入甲基苯基硅氧鏈節時,會有助于耐低溫性能的改善,且加工性能良好。 腈硅橡膠是側鏈引入腈烷基(一般為β—腈乙基或γ—腈丙基)的一類硅橡膠。極性腈基的引入改善了硅橡膠的耐油、耐用溶劑性能,但其耐熱性、電絕緣性及加工性則有所降低。 腈烷基的類型和含量對腈硅橡膠的性能有較大的影響,如含7.5%克分子γ—腈丙基的硅橡膠,其耐寒性能與低苯基硅橡膠相似,耐油性能 較低苯基硅橡膠為好,當γ—腈丙基含量增至33~50%克分子時,則耐寒性顯著降低,耐油性能提高,耐熱為200℃。如用β—腈乙基代替γ—腈丙基時則能使腈硅橡膠的耐熱性進一步提高。
靖江回收橡膠助劑 世界上約有2000種不同的植物可生產類似天然橡膠的聚合物,已從其中500種中得到了不同種類的橡膠,但真正有實用價值的是巴西三葉橡膠樹。橡膠樹的表面被割開時,樹皮內的乳管被割斷,膠乳從樹上流出。從橡膠樹上采集的乳膠,經過稀釋后加酸凝固、洗滌,然后壓片、干燥、打包,即制得市售的天然橡膠。天然橡膠根據不同的制膠方法可制成煙片、風干膠片、縐片、技術分級干膠和濃縮膠乳等。 標準橡膠或顆粒膠,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天然橡膠新品種。以前,通用的煙片、縐片、風干片這幾種傳統產品不論在分級方法、制造方法上都是束縛著天然橡膠的發展。因此,馬來西亞于1965年開始實行標準橡膠計劃,在使用生膠理化性能分級的基礎上發展了顆粒橡膠的生產。標準橡膠是指按機械雜質、塑性保持率、塑性初值、氮含量、揮發分含量、灰分含量、顏色指數等理化性能指標進行分級的橡膠。標準橡膠包裝也比較先進,一般用聚乙烯薄膜包裝,并有鮮明的標識,包的重量較小,易于搬動。馬來西亞包裝重為33.3kg,我國規定為40kg。
靖江回收橡膠助劑 1839年此后又經過了100多年,直到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C.Goodyear)發現了在橡膠中加入硫黃和堿式碳酸鉛,經加熱后制出的橡膠制品遇熱或在陽光下曝曬時,才不再像以往那樣易于變軟和發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至此天然橡膠才真正被確認其特殊的使用價值,成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 1888年英國人鄧錄普(J.B.Dunlop)發明了充氣輪胎,促使汽車輪胎工業飛躍地發展,因而導致耗膠量急劇上升。 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H.Wickham)從巴西亞馬遜河口采集橡膠種子,運回英國皇家植物園播種,并在錫蘭(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試種,均取得成功。此即為巴西橡膠樹在遠東落戶的開端。從此,栽培橡膠業發展非常迅速。1997年世界天然橡膠產量已高達624.7萬噸。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通過科學實踐,打破了國外近百年來所謂15°以北是巴西橡膠樹種植“禁區”的定論,成功地在北緯18°以北至北緯24°的廣大地區種植巴西橡膠樹,并獲得較高的產量。1996年天然膠產量已達到42萬噸,成為世界第五大天然膠生產國。